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0629 2017 四


"Hell is the absence of the people you long for."
― from STATION ELEVEN by Emily St. John Mandel

"謝謝資訊。這讓我有機會進入Twitter;廖先生在Facebook有個帳號,我平常都從那兒取得相關訊息。
我還記得您喝咖啡的事。有空請來設下一坐---我的家庭攝影機都架設好了,也歡迎來錄一番。當然,順便帶您去物色研磨咖啡的簡單道具。
就這樣啦。......" ---敬回"請暑安"的朋友



充實,其實很簡單。
讀【永恆的日記】中Satie數則,很出乎意外,他除了作曲,還是miniaturist.....讀了Wiki他的詞條 (5~6種語言),還是法文的好。
錄影【漢清講堂】出版社(英國): Thames & Hudson與 Phaidon斐多--加這家,是要感謝James Sun 孫景武先生30年前在英國幫我買一套E. H. Gombrich的藝術史論文集。
朋友去聽 (有料)演講,介紹丹麥某建築事務所。我請教大名,朋友說,丹麥字難記,就查BIG.....起先,嚇一跳,然而,研究其案子的"層別",還好啦!
http://www.big.dk/#projects
知道遠雄被查,大快人心:巨蛋會無痕?
打算將A Story for Aesop by John Berger 分成兩講。研究伊索寓言中的狗:New Yorker的封面和漫畫。
知道新書
Seeing Through Drawing: A Celebration of John Berger
Published by
28 June 2017
ISBN: 9781999712303

Seeing Through Drawing: A Celebration of John Berger
John Berger
From the publisher: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the major exhibition at Mandell's Gallery in Norwich, Seeing Through Drawing documents the artists in the show and features unpublished writings by John Berg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his daughter Katya Berger Andreadakis; a moving account by his son Yves Berger as he sits down to draw his father in his coffin; and touching pieces by Canadian poet Anne Michaels, writer Geoff Dyer, John Berger’s biographer Tom Overton, psychotherapist Paul Gordon and writer and curator Gareth Evans.,
http://www.londonreviewbookshop.co.uk/on-our-shelves/book/9781999712303/seeing-through-drawing-a-celebration-of-john-berger?


BIG's concept design for a landmark visitor centre and performance space within Edinburgh's UNESCO World Heritage Zone is revealed today by the Ross Development Trust, City of Edinburgh Council and Malcolm Reading…
BIG.DK

'Let's raise a marmalade sandwich': Tributes paid to Paddington Bear creator Michael Bond
Telegraph.co.uk · 14 hours ag


1.近日,多讀 Le Corbusier相關的書。有許多本書 (約十來本),都是利用其基金會的檔案。其中,也提到主人讀此書第5部 (待查)的筆記。
2.以 前讀大江健三郎的書,知道他的恩師是此書或此作者的"專家"。
3. 當然,Honoré-Victorin Daumier (1808 – 1879)的漫畫會引用它來嘲諷政治人物。
4. 此則主要是根據我20年前的書。這方面,沒多大的長進。

讀 {蜂蜜與塵土}(Honey and Dust) 提到某敘利亞人有「高康大式鬍鬚」,翻譯者解釋一堆「高康大」何許人也,卻沒說這是什麼鬍子。
高康大應是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的主角Gargantua,我多年前還提過:
鍾漢清《戴明領導手冊》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學習、鍛鍊出新領導者本事,它也是戴明哲學應用於現場領導改善、培訓大全。本書為作者休提士(Peter R. Scholtes)先生數十餘年經歷及用心的結晶。這本闡揚戴明領導哲學的名作《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 Handbook),應在人間多點知音。這是譯者心意。我要轉引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書後的吉特先生話:「他為我們寫下了這本書。它給讀者以生命,它也使作者精神永垂不朽。」我以為作者會以本書傳世。英國大文評家 John Ruskin說得好:「愛心得匠意,則傑作在望(When love and skill work together, expect a masterpiece)。」
"Readers, friends, if you turn these pages
Put your prejudice aside,
For, really, there's nothing here that's outrageous,
Nothing sick, or bad — or contagious.
Not that I sit here glowing with pride
For my book: all you'll find is laughter:
That's all the glory my heart is after,
Seeing how sorrow eats you, defeats you.
I'd rather write about laughing than crying,
For laughter makes men human, and courageous.
BE HAPPY!"
--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1532 - 1564) by François Rabelais

香港金紫荊廣場 Golden Bauhinia Square The Economist Twenty-six of Hong Kong’s most prominent pro-democracy activ...
HCASIA.BLOGSPOT.COM


該出版社在YouTube有相關影片。
我還看了另外一部兒童哲學繪本....
和小說相比,我譯得繪本不算多(但應該也有二、三十本了?沒算過)但最近接的一些繪本,和以前的繪本不太一樣,感覺不是那麼「幼稚」。小孩子的世界當然需要單純「幼稚」,但身為家長,在讓孩子親近閱讀,感受單純美好的世界以外,也可以適度體會一下真實世界,這也是繪本的重要意義。
譯這本《山鳩》時,最先注意到的就是畫風的細膩,每一頁的⋯⋯
更多

書名:山鳩,原文名稱:やまばと,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433754,頁數:48,出版社:步步,作者:菊池日出夫,譯者:王蘊潔,出版日期:2017/06/28,類別:童書/青少年文學
BOOKS.COM.TW

19小時
'Museums are social spaces where people can ask questions, create dialogues and make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is blog post, Education Manager Melany Rose explains how looking at objects from the past can help with 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today.
In an age when talking about ‘the birds and the bees’ doesn’t cut it anymore, Education Manager Melany Rose explains an important new offering at the Museum for schools.
BLOG.BRITISHMUSEUM.ORG

學長,人生行、神州行快樂!

辣蘋果:段宜康效應(余艾苔)

民進黨推動年金改革過程中,十八趴兩年歸零、所得替代率過渡期從十五年縮短為十年,段宜康在其中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雖然稱不上以一己之力,力抗改革壓力,但也著實讓改革模糊空間大為縮減。現在段丟出了不續任立委、公職、黨職震撼彈,要貫徹年改、婚姻平權等議題,對總統蔡英文,是助力,也是壓力。
為了讓年金改革法案送出委員會,擔任召委的段宜康,充分展現了資深立委的功力,該軟就軟、該硬就硬,該拜託就拜託,善用社會對改革的正面態度,讓在野立委也無話可說。不用打架,法案就出了委員會,

小英難擋黨團改革

不過,現在段宜康為了貫徹改革,丟出了不再參選、不任公職的決定,還要想找他算帳的人快來。這種霸氣,足以強化改革的決心,抵擋掉一部分外在的壓力。但對蔡英文而言,這是助力,但也是壓力,萬一在接下來的改革過程中,以段為首的黨內強硬派,硬是要更進步的改革,那屆時蔡總統能擋得住?加上民進黨向來有黨團自主的慣例,屆時改革會不會失控,恐怕是蔡總統要傷腦筋的一件事。 


蘋論:年改是民主的勝利

2017年06月29日 立法院在擾攘聲中終於三讀通過公務員年金改革法案。此法案不是否決所有公務員的年金,只是削減不合理、不公平的部分,還是讓退休公務員月領足以保持生活尊嚴的年金。所以,正如岳日明先生所說的:「你們(反年改者)沒有輸,蔡政府也沒有贏,贏的是這個國家制度的建立。」

擇善固執救破產

觀看這件事的發展,有四個亮點應該值得拍拍手按個讚。
三讀通過前,反年改鬧得轟轟烈烈,民間許多人開始憂心蔡可能頂不住而退卻─不是大肆修改原先的草案,以致失去年改主軸和原則,就是撤案再議,從此偃旗息鼓,馬規蔡隨,不再去捅馬蜂窩。結果蔡和民進黨意志堅定,擇善固執,展現了政治領導者應有的態度,讓人耳目一新。此舉不但延緩了2031年破產的公務員年金到2050年,至少可再維持一個世代及30年的財務穩健,預先替後代公務員爭取到他們應得的退休年金,滿足世代正義的需求。此外,也讓蔡及民進黨在這件事情上站到道德的制高點。 

展現高度抗壓性

其次,多次的民意調查所顯示的年改支持度都超過6成,最高甚至超過8成,民意不顧反年改者的嗆聲,一路堅定支持年改的意志,給執政黨打氣加油,使數度沮喪挫折的蔡政府能一再鼓起勇氣,終能完成使命。
再者,蔡政府及黨團始終一以貫之,團結合作,一改過去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習性,已經顯示出越來越像民主國家成熟的政黨。同時,在反年改的強大壓力下,民進黨也展現高度的抗壓性和自制力,而且目標非常清楚,過程也節奏分明,進退有據。 

透明交流破謠言

最耀眼奪目的亮點是政府不懼煩瑣,舉辦多場意見交流會,很有耐心地聽取各方的批評與建議,這是拜民主機制之所賜,使任何重大的公共政策都透明而且可商量,可討價還價,不再有黑箱作業之譏,這是蔡總統三令五申必須多溝通、多說明的成果,雖曠日費時,但卻是消解惡毒謠言,像是民進黨屠殺公務員以報復他們長期支持國民黨、「公務員像被坦克車輾過去」等低級的煽動語句,並增添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Atlantic Crossings: 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 By Daniel T. Rodgers 大西洋的跨越 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
本書採用與原書格式全譯的方式,雖然有些地方不很清楚,然而,索引的幫助頗大。
本書的跨度約1900巴黎博覽會~1942年英國社改-教改報告。

Atlantic Crossings 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 Daniel T. Rodgers 2000 Atlantic Crossings — Daniel T. Rodgers | Harvard U...
HCBOOKS.BLOGSPOT.COM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0628 2017 三

今天下午之夢:

Colored pencil and crayon, with graphite and touches of white gouache, on two sheets of ivory wove paper, pieced 703 x 506 mmGift of The Saul Steinberg Foundation, 2013.1554
ARTIC.EDU

這兩天早上都被乾馬達運轉的聲音吵醒。


Hans 推出video 延遲---相對---可能造成比較大的負擔。
何以自處;打發時間?



大國沉淪
王曉波的世界震盪:.....

紐約時報"輕描淡寫":
我們來看看中國民主的形勢之嚴峻,這一點在官方對待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上圖)的方式上顯露無疑,在他的癌症病情非常嚴重後,才從監獄轉移出來。

Atlantic Crossings: 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 By Daniel T. Rodgers 大西洋的跨越 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
本書採用與原書格式全譯的方式,雖然有些地方不很清楚,然而,索引的幫助頗大。
本書的跨度約1900巴黎博覽會~1942年英國社改-教改報告。
Atlantic Crossings 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 Daniel T. Rodgers 2000 Atlantic Crossings — Daniel T. Rodgers | Harvard U...
HCBOOKS.BLOGSPOT.COM

香港主權移交20年:廿載前預言多少成真?


思考"領導者的故事集"
Deming 博士(1900-1993)是老式的學者,他的著作,不管是統計學的或管理學的書,在各章章前都有"題辭"(epigraphs)。這些,給讀者復習或深思的題材。不過,這對喜好追根究柢的人兩大挑戰:
一. 讀者確切知道該章"題辭"(epigraph)所對應的章旨嗎?
二. "題辭"(epigraph) 的上下文是什麼呢?
多年前,我要找下述"題辭",卻找不到;Euripides著《戴神的女信徒》(The Bacchae),胡耀恆,胡宗文譯---根據希臘文文翻譯,而Deming 博士則根據英譯本,不過我沒去查英譯本的出處:
2008/8/14 日與彭老師談 智慧 vs 機智 等。
Deming博士的"題辭"引文,無法在這版本找到。無法知道版本差異。
附錄:日本的轉型
「不要誤以為你的機智就是智慧。」──古希臘作家Euripedes作品《酒神》(Bacchae)中,Tiresius向Dionysus說。
「對愚人而言,智慧有如痴言妄語。」──同上作品,Dionysus向Cadmus說。





好幾年前,十幾年前說,此君的日文著作清單很"猛":
梅原 猛(Umehara Takeshi )《學海覓途》《诸神流窜: 论日本《古事记》》《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地獄的思想 》


------
張玉芸:

大教堂| 副刊|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78189

Translate this page
2 days ago - 羅丹作品〈大教堂〉,以兩隻手的形貌,構築一座哥德式教堂的形狀。教堂的意義是什麼?神的愛在哪裡?教堂不過是一座建築物,真正的愛該是世人 ...

博客來-法國大教堂

www.books.com.tw › 簡體書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史

Translate this page
書名:法國大教堂,原文名稱:LES CATHEDRALES DE FRANCE,語言:簡體中文 ... 頁數:293,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作者:[法]奧古斯特·羅丹者:嘯聲, ...


"最近重讀一篇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 ; 1938–1988)的短篇小說《大教堂》。"
The Cathedral By   1981
http://www.giuliotortello.it/ebook/cathedral.pdf


羅丹作品〈大教堂〉,以兩隻手的形貌,構築一座哥德式教堂的形狀。教堂的意義是什麼?神的愛在哪裡?教堂不過是一座建築物,真正的愛該是世人之間互相扶持的雙手。你、我可能是彼此的天使,你、我可能是彼此的安慰,彼此的幫助,羅丹以手建構的教堂意象,蘊藏哲理。

最近重讀一篇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 ; 1938–1988)的短篇小說《大教堂》。重讀《大教堂》是因為拜訪「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這個博物館收藏許多羅丹的雕塑作品,而羅丹也有一件作品名為〈大教堂〉;因為羅丹的〈大教堂〉讓我聯想到卡佛的同名小說。

「V&A」位於倫敦是一座典藏豐富的博物館,羅丹於一九一四年致贈給該博物館十八件雕刻作品,為紀念英國和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結盟的情誼。羅丹生於一八四○年,死於一九一七年,當年博物館接受羅丹贈品的過程並不平順,館內高層人員意見紛歧,這也是該博物館首次接受尚且活著的藝術家致贈作品,打破傳統的事情,總會有人要反對。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羅丹的這分情誼已經成為該博物館最美麗的傳奇之一。這十八座雕刻以各種姿態,陳列在「V&A博物館」一樓大廳內的最明顯之處,為博物館增添無限魅力。

〈沉思〉是羅丹作品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學生時代打工場所前面廣場中,矗立的正是這座雕像。經過的時候,我們總是開玩笑地說,他還在這裡想究竟是誰偷走他的衣服?

羅丹著名的作品有許多,譬如〈巴爾札克像〉、〈地獄門〉、〈吻〉、〈永恆的春天〉、〈青銅時代〉、〈行走〉等。羅丹以堅硬的大理石表達時而剛毅,時而溫潤,時而生動,又有時夢幻的意象,令人讚嘆。石頭彷彿不再是石頭,而是流動的活生生的生命。

羅丹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大教堂〉,羅丹以兩隻手的形貌,構築一座哥德式教堂的形狀。這件雕塑充滿意境與想像,而其中更有一分難得的哲思。教堂的意義是什麼?神的愛在哪裡?教堂不過是一座建築物,真正的愛該是世人之間互相扶持的雙手。你、我可能是彼此的天使,你、我可能是彼此的安慰,彼此的幫助,羅丹以手建構的教堂意象,蘊藏哲理。羅丹不僅是藝術家,也是一位哲學家。

因為羅丹的〈大教堂〉,讓我聯想到瑞蒙.卡佛的同名短篇小說《大教堂》。 小說裡,主人翁一開始口氣冷漠帶著妒意地提及今日的訪客,是妻子的盲人朋友遠道來訪;主人翁說他沒有盲人朋友,只知道盲人都沒有笑容。

仔細觀察街頭盲人,果然未見笑容。盲人身處在看不見的世界中,不免帶著擔憂,因此盲人必須處於警覺與緊張,理所當然沒有餘力展現輕鬆笑容。

故事中這位盲人正逢喪妻之痛,因為探訪亡妻家屬,因而順道搭了四個小時的火車來到了主人翁的家。

主人翁的妻子在十年前的暑假,看到報紙廣告這位盲人誠徵一位幫他念書的人員,而她前來應徵,也因此念了整整一個夏天的書報給這位盲人聽。工作結束,盲人和妻子繼續通信,所謂通信就是互寄錄音帶分享彼此生活近況。這十年間,盲人結婚,而主人翁的妻子也結婚了。

主人翁說這位盲人朋友很特別,他不戴眼鏡,不像其他的盲人總是戴上黑色的眼鏡。一般盲人不抽菸,或許是因為無法確認香菸是否完全熄滅,擔心引起火災事故,但是這位盲人卻抽菸,而且喜歡抽雪茄。這位盲人非常細心,故事中提起三人一起抽菸時,主人翁和妻子的菸灰缸皆是空的,兩人並沒有將煙灰盡責地彈入菸灰缸,反而盲人的菸灰缸是滿的,他將菸灰精確彈入缸內;有趣的對比, 正常人比盲人還要盲目。這位盲人有品味,他喜歡喝威士忌。這位盲人也很好學,喜歡發問,喜歡學習新事物。

主人翁一開始帶著嘲諷的語氣描寫盲人,後來逐漸另眼相看,甚至佩服這位非典型盲人。

晚飯之後,主人翁之妻因為疲憊,坐在旁邊打瞌睡, 留下主人翁與盲人一起看電視。當時電視播出大教堂的介紹,盲人說他從未見過大教堂,於是主人翁開始介紹大教堂的樣式,好學的盲人朋友善於發問,盲人後來請求主人翁找出厚紙板和筆,帶著他的手一起畫教堂。故事的結尾是主人翁與盲人一起以兩人的手畫著一座大教堂,畫著畫著,情況轉變,彷彿是盲人帶著主人翁似的。

羅丹和卡佛,一個以大理石的雙手,一個以文字的雙手,他們構築出來的大教堂無聲無息,同樣震撼人心。
-----
The big squeeze: Selected major US technology

Shinjou Fang
經濟學人報這期有一篇文章在談Cisco,其中有一個圖表把過去 17 年幾家主要科技公司的市值比率列出來。大家可以看到,在短短十多年裡,原來最大咖的微軟、Cisco、IBM都少掉一半以上,Sun Micro甚至不見了。而現在的大咖,像 Apple、Alphabet、Amazon、Facebook,........


0626-0627 2017 一二


"後來者"的幸運和感動。今年的【漢清講堂】,我要紀念王錦堂和"柯比意" (L-C, Le Corbusier 1887-1965
)130歲,分好幾個月講。
講完L-C在1911年的【東方之旅】(約1914年寫完,1966年出版),要進入L-C 30歲,要到巴黎闖天下。
我特別關心L-C的晚年或臨終的壯志待酬。
他最後設計的教堂,法國人在2006年才將它蓋好。
我們幸運,在網路上有機會看照片,感動。
(雖然,正如The Ideal Palace 等所有的建設,都必須親歷其境才算圓滿,但是,我想,這輩子不夠花。)


林濁水
20小時
過度;替代率10年過度;2023年7月1日起初任公務員者重設新制,這三樣都和年改會版大相徑庭。雖然在反改革力量雖然虛張聲勢之下,總統一再要求黨團不要把法律改得離年改會版太遠,總統甚至要求黨團在年改會版本上進一步稍加放水,但是綠立委還是挺住了。
雖然也還有一些向年改會讓步的地方,如「本俸乘2」、「節省挹注」等假球,距完美有段很逺距離,但是總體已經太難能可貴了,肯定將受到絕大多數民眾贊美,不只維護住,甚至將大大改善了民進黨的形象。
將來遇到國家大政的處理,公務員年改整個過程,毫無疑問,對包括黨主席在內的整個民進黨都是無比可貴的經驗。



朱天心在鏡週刊文化版的專欄,今天開始。她將以「那人、那貓、那城」為主題,每月一篇,並全文朗讀。今天這篇便是一則美好的街貓與人族相遇的城市傳奇---
-------------
「從沒養過貓的黛比認為她和尾橘已準備好了,於是我們幫忙抓了尾橘並一起送到她家。
 ⋯⋯
更多

溫肇東發佈了一篇網誌。

★ 塾長的話
6/22(四)的創河塾是一場互動水準很高的分享會,大家提出的問題或補充都豐富了整晚的內涵,和我期待的境界很接近。
每次引言的人只是提供一個大家「深思快想」的契機,而不一定是完整的內容。經過互動,每個人都有參與也有收穫,以「一期一會」的精神積極參與,收穫會很多。
回到當天的主題,我們去旅行只是在景點拍照、到此一遊嗎?還是這景點提供了一些「可能性」(affordance),讓你和地、景、人、事、物有「多重互動」的機會,進而創造屬於自己難忘的獨特經驗。
那天我分享的照片有很多我自己的故事,而不只是一張照片而已(那些很快跳過去、沒有附加說明的),因此大家覺得有「溫度」。
...



今天運氣好--媒介到想借的LC傳,卻碰到Dimitri Pikionis, Architect, 1887-1968 的作品介紹,很感人。

Graduate of the Yal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urrently working with KPF Architects in New York City
NICHOLASKEHAGIAS.COM







John Berger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 (1979):

160 Istanbul (II):John Berger on Bosphorus 1979 【漢清講堂】 心得分享與討論會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1934年﹐土耳其國民議會決議:將「阿塔土爾克」"Atatürk"(意為土耳其人之父)--這個姓氐只有凱末爾開國總統(Mustafa Kemal At...
YOUTUBE.COM


1英鎊 =38.5501273 台幣 (百年前約200。)
"梅伊付580億「牽手費」與北愛小黨達協議"
究竟是10億英鎊還是15億呢? 新聞各說各話。其實,"投資"的數字不重要。.....


一本書的末段/末句,有時很有意思。
"If we try to build the third millennium on that base, we shall fail.The price of failure, that is to say, the alternative to the changed society, is darkness."
BBC 1994年的訪談末尾,請作者解釋 "darkness"。吾故友將它翻譯成"一片黑暗深淵",或許望文生義,或許沒錯。
"......對香港深入了解的珍莫里斯在她那本精采豐富的著作:《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八旗翻譯出版2017╱5)中表示,香港畢竟退色了,無論港方和北京多麼努力,大家似乎都看見香港在共黨監管下沮喪與退化的形象,退化到有如上海那樣骯髒無能,交易廣場腐朽;宜人、受歡迎的餐館黯淡無光,九龍活力十足的商店也因官僚體系而變得單調乏味。
她在書尾以一段感性的話做結:「很久以前的中國詩人就預見此城(香港)會像天上的星宿般光彩奪目……在香港的土地上,人們討論著財富、幹勁和娛樂,以及150年來英國在這片土地上所燃起的活力與進取。」天佑香港。 "---蘋論:新加坡破功 香港遜掉"


今年投入Le Corbusier講座 (自設)。三個月 (3講)之後,我這2天,決定讀他的傳記 (英文,約800多頁)。也想進一步了解20世紀,拿出The Age of Extremes,幸得BBC的作者訪談。待補得是20世紀法國史。

Eric J. Hobsbawm 《極端的年代:1914~1991》age of extremes BBC訪談: The Late Show - Eric Hobsbawm - Age of Extremes (24 October 1994) https://www....
HCBOOKS.BLOGSPOT.COM

游常山 The Economist給95歲過去的霍布斯邦一篇墓誌銘,非常深刻感動人。從這個左派史家,也是鳥人講起。自傳,高潮迭起,不輸給彼得杜拉克那本。




BBC Future 新增了一段影片:Hilary Mantel - Reith Lectures 2017 。
"As soon as we die, we enter into fiction."
Hilary Mantel on the power of art to bring the dead to life.
Listen to the full Reith Lecture
👉 http://bbc.in/2rjNFcp (via BBC Radio 4)



2008年,陳巨擘先生請我與杜教授晚餐.....
---2017
台灣文學英譯新聞兩則:辜炳達、杜國清
杜國清教授等人
近20年台灣文學英譯的成果與動向
7月1日,台灣大學
----
謝謝Ken Su兄通知.....




Wow, CNN had to retract big story, with 3 employees forced to resign. What about all the other phony stories they do? What about NBC, CBS, & ABC? What about the failing New York Times & Washington Post? FAKE NEWS!


昨天借了一本法文的Paris: Architecture 1900-2000
選出33處20世紀建築 (Le Corbusier 在巴黎可能有二三十處建築,3處入選)。此書印刷精美。很有點眼光。
然而,凡人如我等,或許該先看看:

AD rounds up the must-see architectural attractions in the City of Light
ARCHITECTURALDIGEST.COM